特别策划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特别策划

设备节能减排 雾霾中吹响的集结号

更新时间:2014-12-02

摘要: 在政策的推动下,各企事业单位纷纷掀起了节能减排的工作热潮。特别是大气污染的始作俑者——设备,更是面临着不可回避的节能减排重任。那么,在这场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潮中,默默“躺在”企事业单位的设备,是如何进行节能减排的改造、更新以及能耗信息化管理的?本刊从本月起,将对上述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和深入报道,以期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一些好经验、好做法。敬请读者垂注。

文|陈雪芹

编者按:加强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5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工作。会议指出,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按照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的要求,坚持目标不降低,信心不动摇,力度不减弱,坚决打好节能减排降碳攻坚战、持久战,硬碰硬地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降碳任务。





在这场起于雾霾的挑战中,设备节能减排的集结号在“十二五”后两年更为响亮!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主持召开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专题协调会时强调,建设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对及时准确地掌握重点用能单位能耗情况、追踪节能政策实施效果、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7月23日,国家节能中心主任贾复生赴河南省对接落实能耗在线监测试点工作;7月31日,贾复生带队与北京市对接落实能耗在线监测试点工作;8月5日,贾复生再次带队赴陕西省对接落实能耗在线监测试点工作。

作为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的承担单位,国家节能中心把其视为头号工程,生命工程。这也正是刚刚履新数月的国家节能中心主任贾复生忙碌的首要原因。建立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是国务院面向全国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近期国务院印发的《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中,明确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要在2014年底完成试点工作,2015年底在全国基本建成。
设备节能减排,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热点话题。在宏观层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走低碳发展的路子。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所做的《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工作情况的报告》指出,虽然全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实现“十二五”目标任务,形势十分严峻,任务非常艰巨。徐绍史强调,要把节能减排作为向环境污染和低效浪费宣战的有力武器,坚持用“铁规”和“铁腕”推进节能减排,进一步硬化考核指标、量化工作任务、强化保障措施,更多利用市场机制,从调整优化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加强和改善管理等方面挖掘潜力,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和重点单位节能减排,加大污染特别是大气和水污染治理力度,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压力也是动力。在这场起于雾霾的挑战中,设备节能减排的集结号在“十二五”后两年更为响亮!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主持召开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专题协调会时强调,建设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对及时准确地掌握重点用能单位能耗情况、追踪节能政策实施效果、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方面密切配合,协调推进。

设备“警察”做什么?

“已经许久没有按时下班了。”在国家节能中心综合业务处副处长时稀杰看来,为了保质保量地抓好能耗在线监测,年底前他们注定要打一场攻坚战,而这场攻坚战的终极目标,就是对各类用能单位的设备进行节能减排的考量。
如果把对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视为设备的“警察”,那么这个“警察”肩负的职能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大潮中正日益凸显。能耗在线监测、节能减排的信息化管理、合同能源管理等对设备的节能监管体系正日趋完善。

能耗在线监测打响攻坚战

在山东省济宁市审计局二楼的一间办公室内,工作人员随时都可以通过“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对整个办公大楼的耗能情况进行检测。耗能情况细分为建筑总用电、空调用电、照明与插座用电、动力用电、特殊用电等模块,工作人员只要轻点鼠标即可对每个单项不同时间的耗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用电设备每天的用电量一目了然。“通过这套设备,我们可以对每一笔能耗实时监控、分析,及时发现高能耗点和设备故障。”济宁市审计局的工作人员以空调用电为例介绍说,通过柱状图表可以清晰看到下午3点是耗电高峰时段,如果其他时段耗电量突然升高,就可以及时排查、整改。他们每个月都会对耗电量进行统计,一旦出现耗电量过高的情况,就会排查高耗能点,采取相应节能措施。通过能耗实时监控系统,办公楼全年用电量节约了16%,效果十分明显。
据了解,包括济宁市审计局在内的35家公共机构已经开始使用“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实时监控排查无效耗能设备,为机关节能提供有效数据支撑。
事实上,在我国许多地区,已陆续开展尝试建立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及相应运行机制。
公开数据显示,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比重已超过70%。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十二五”期间工业节能减排任务更重、压力更大。能耗数据太笼统甚至不准确已成为制约节能工作推进的一个重要问题。2013年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开展能耗在线监测试点工作。有分析认为,本次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为企业实现精细化节能管理、促进节能降耗的必然要求,探索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的技术路线、标准规范、功能应用和建设管理模式,搭建国家能耗在线监测平台的基本架构,验证、完善在线监测企业能耗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标准,确保能够采集到企业一线真实的能耗数据,为建立覆盖全国万家企业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积累经验,为政府节能形势分析和预警调控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更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的内在要求。
“我们加班加点就是为了在年底前完成在线监测的试点工作!”时稀杰表示,作为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的承担单位,他们正竭力投入到该项工作中,力争打响这场攻坚战,年底前向国家发改委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合同能源管理“叫好又叫座”

让节能产品在市场上“叫好又叫座”?让用户实现节能与盈利的“双赢”。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推广实施新的节能合作模式—— 合同能源管理,为实现这些目标提供了新思路。“公司的项目节能效果大都在30%以上。”湖南最大的合同能源管理公司—— 金百大能效管理科技公司负责人姚福忠说:“以冷水江钢铁企业项目为例,公司前后投资6000余万元,根据双方合同,节能利润三七分成,冷水江钢铁企业分30%,金百大能效管理科技公司分70%。我们这几年开展的项目,经测算平均2.3年就能收回成本。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对这块市场都跃跃欲试。”
我国的许多节能服务公司已成功探索出一种合同能源管理的运作模式。国家电网浙江浙电节能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电节能)总经理张扬将这个模式概括为:“我投资、你节能、共收益”。2011年,位于杭州城西的世纪联华准备推行灯具节能改造,浙电节能为此提出了合同能源管理建议,双方签署了一份为期5年的合同。世纪联华6300盏LED灯的采购、安装、维护和保养费均由浙电节能负责,世纪联华则分3年与浙电节能共享节能效益。“改造完成后,最直接的效益就是电费减少了。”世纪联华负责人算了一笔账:“节能改造之前,超市照明费用每年要花费150多万元,换成LED灯后,照明费用降到了80余万元,节省电费近一半。即便中间70万元左右的差价要和浙电节能分享,超市还是有的赚。”“节能改造后实现了多重效益。”张扬举例说,LED灯管使用寿命可以达到7年至8年,而普通节能灯两年就要更换。此外,LED灯具由于热光转化率高,散热少,中央空调的工作压力也随之减少,空调用电量也降下来了。
来自浙江省经信委制定的初步规划数据显示,2015年底前,浙江道路、公共场所LED照明改造率将超过50%,国有企事业单位LED照明改造率超过30%,力争到2015年底前,全省推广LED照明30万千瓦以上,实现节能量30万吨标煤。
合同能源管理是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的服务机制。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可以大大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
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以来,以合同能源管理破解节能改造资金难题的探索正在显示出强大的活力。 合同能源管理作为节能减排和节能服务中的基于市场运作的节能新机制,在各地方不遗余力的支持下,已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2010年至2013年,仅在北京,通过国家审核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就已达到448家,居全国首位。在合同能源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备案项目合同节能量达24万吨,节能支撑作用越来越强;项目开展拉动社会投资6.2亿元,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显现。节能服务范围已广泛涉及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多个领域。

节能信息化管理疾步前行

“目前的节能工作已开设从意识节能、管理节能向技术节能转变,通过融入高科技手段杜绝我们眼睛看不到的浪费。”济宁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共机构节能科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能耗在线监测平台,目前已经覆盖了35家公共机构,通过平台采集的数据,也对下一步的技术改造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国对于企业能耗的收集,大多采用企业定期上报耗能报表的采集方式,企业自行上报的能耗报表,往往因为企业自身经营的需要,带有或多或少有利于企业的倾向性特征,并非完全客观反映实际能耗。能耗管理部门也没有其他直接有效的手段,获取重点企业的实际能耗信息,因此更无法做到对不同类别耗能指标的有效分析,据此制定针对性的能耗管理政策。也无法进一步提出节能方案,有效降低能耗。
而前不久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在第七条明确提出,促进环境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我国当前正处于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时期,党和国家已经对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作出了具体部署。环境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离不开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离不开信息化的强有力支撑。“促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已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这足以说明环境信息化的重要性。有分析指出,加强环境政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促进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有利于建立区域流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有利于推进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公众参与的监管体系建设;有利于建立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环境管理体系;有利于推动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
建立统一的企业环境征信信息管理平台已于今年初提上日程。2014年1月2日,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指导各地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督促企业履行环保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约束和惩戒企业环境失信行为。建立统一的企业环境征信信息管理平台,形成统一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数据库,实现企业违法信息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银监会等部门共享,能够实现全国企业环境信用信息规范、统一和互联互通,推动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环境保护社会监督机制。通过企业违法信息共享,以及系统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可以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为诚信企业提供优良的服务和待遇。要让违法企业得到应有的惩戒,让违法企业在银行贷款、商品出口、专项资金补助、新改扩建项目环评等方面受到限制,逐步建立一个公平、正义、诚信的社会,有效遏制污染源违法行为。

“绿色生产” 企业准备好了吗?


在国电集团安徽蚌埠发电有限公司中控室,监控屏幕上的实时数据显示:两台60万千瓦级燃煤发电机组的脱硫效率分别为96.89%、94.05%,脱硝效率分别达到87.73%、86.15%。据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厂两台机组与脱硫系统同步建设并投入运营,2012年、2013年先后对1、2号锅炉进行了烟气脱硝技改,两台机组脱硫、脱硝各分别安装一套烟气连续在线监测系统,并委托第三方运行维护。
火电厂采取脱硝措施是减排氮氧化物的关键。安徽省环境保护厅有关负责人在介绍该省的减排工作进度时给出了这样一级数据:“与2010年相比,2013年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7.2%、7.7%、6.8%、5%,完成‘十二五’减排总任务的100%、78%、111%、51%。”
我国当前的节能减排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消息显示,我国部分指标完成进度滞后。在6项约束性指标中,单位GDP能耗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率前三年分别只完成5年总任务的54%和20%,与60%的进度要求还有明显差距。要实现“十二五”目标,后两年单位GDP能耗须年均降低3.9%以上,氮氧化物排放量须年均下降4.2%以上,远高于前三年平均降幅。按照国务院刚刚下发的《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今明两年氮氧化物要逐年下降5%以上,任务十分艰巨。绿色生产,企业准备好了吗?

节能减排压力“倒逼”企业绷紧神经

来自发改委的消息显示,今年上半年,在中央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调控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能源消费保持较低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2%。据环保部预测,各项减排工程如期推进,四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同时,部分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增速逐步加快,可能对全年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带来不利影响,需要密切关注。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136608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13%,增速同比回落0.87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26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3%,增速同比加快0.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0.08个百分点。结合近期开展的各地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现场评价考核,参考历史数据,如果延续目前态势,预期可实现全年节能减排目标。
“节能减排工作要实现‘十二五’约束性目标,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艰巨。‘十二五’前三年能耗强度指标只完成了54%,低于进度应达到的60%的要求;氮氧化物排放量指标前三年只完成了要求的20%。”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有关负责人曾表示。 在冶金工业研究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李新创看来,下一步我国节能减排面临诸多挑战,比如能源需求压力依然巨大,能源供给制约较多,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同时能源技术水平总体仍然落后。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发文指出,虽然节能减排形势较好,但要全面完成目标任务,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地区有放松节能减排的倾向。据了解,一些地方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对传统发展路径依赖明显,正在谋划新上高耗能、高耗水的项目,可能放松节能减排要求。 二是高耗能行业能耗有反弹趋势。上半年,六大高耗能行业中,化工、建材、有色和电力等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分别增长6.3%、3.5%、12.7%和1.8%,增速分别加快2.0、0.8、3.8和1.8个百分点。 三是部分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有上升趋势。由于市场需求不旺,有的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规模效益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导致一些产品单位产品能耗上升。 四是实现能源消费增量控制目标任务十分艰巨。上半年,一些地区的能耗增速超过了《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中能耗增速控制目标。
由此可见,设备节能减排的压力之大。而企业也将不得不面对现实绷紧神经。在国家发展改革委部署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中,就把持续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动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公布万家企业2013年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评价结果、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等细微的涉及设备节能减排等事项列入其中。

降低设备能耗成企业转型升级重中之重

在安徽华光光电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内,处于国内领先技术水平的浮法玻璃生产线格外经人注目。作为玻璃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安徽华光采用的全氧燃烧技术是节能减排的核心技术,也是生产高端玻璃的技术保证。 “传统技术只有21%的氧气参与燃烧,其余78%的氮气不仅不参与燃烧,还携带大量的热量和废气进入大气。”副总经理陈国良表示,采用全氧燃烧技术,不仅工艺更加稳定,而且能耗降低20%以上,熔化能力提高16%,废气排放量减少60%以上,废气中氮氧化物下降80%以上、烟尘降低50%以上。
有目共睹的是,依靠企业自主创新,掌握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实现转型升级,降低设备能耗已成诸多企业的共识。首钢京唐公司能源环保部部长邵文策认为,当前国家节能环保形势越来越严峻,节能减排力度也逐渐加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钢厂势在必行。这样的认识是建立在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压力巨大的基础上的。据了解,钢铁行业能耗占到全社会能耗的1/6,是节能减排的大户。
国务院文件已明确要求,2015年底前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500万吨,炼钢产能1500万吨,总数4万立方米的烧结机则要全部安装脱硫设施。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长富看来,这样的要求是非常严厉的,这是一场硬仗。
“目前环保部门对重点行业保持监管高压态势,每月检查一次,每个企业都要查到,目前仅京津冀地区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例已经有40多起。此外,未来有些企业要强制公开排放信息,未来企业达标排放的压力很大。”环保部污染防治司综合处副处长王晓密说。

节能环保设备“心有千千结”

在大力推广节能减排的政策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将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单银木表示,根据国家发改委测算,到2020年前,用于建筑节能项目的投资至少有1.5万亿元。大规模应用更为节能环保的钢结构技术,不仅是产业技术升级的要求,更是产业环保升级的必然选择。
但节能环保产品及设备的推广却时常遭遇着烦恼,节能环保设备可谓“心有千千结”。“在节能减排的政策压力下,耗能企业未来想生存得更好,必须转变思路,主动选择利用节能技术,仅仅关注眼前商业利益而不进行技改的企业肯定会逐渐被淘汰出局。”山东省一位主管节能工作的负责人表示。 河北一家节能环保设备供应商表示,节能环保产业是趋势,但现在很多钢铁企业因为缺钱,不能按时付款,导致不少环保产品供应商难以为继。
“市场认可度不高、融资难、项目回款不及时……从事节能服务真的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身为一家已做成19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民营节能企业的负责人,山东永能节能环保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彦洪回忆起过去3年多的创业经历感慨良多。这位瞅准节能产业商机毅然弃文从商的中年人,如今已背上了几千万元外债。在向客户推荐产品项目时,对方经常会问:“目前节能量检测和认定办法很不成熟,你们如何保证节能效果?在没有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前提下,你们使用设备所产生的节能量如何计算才更加客观真实?”王彦洪感觉到,很多工业企业往往更注重短期经济利益,不愿意为了上节能设备而暂停生产,同时他们也怀疑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是否能够如约履行,与其冒险找“外人”参与生产节能,还不如维持现状比较好。处处碰壁贷款回款都很难,无奈垫资5000多万元。
政府赋予我们的权利有限,只能监管企业是否淘汰落后产能,不可能干涉企业太多。”据山东省济南市节能办介绍,该市年内计划实施40个重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在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培育4个示范项目。同时研究制定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推广目录,提高重点行业、企业节能技术水平。
事实上,很多节能企业负责人希望政府主管部门能加强市场管理,比如严惩老赖等。针对节能产业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分析认为,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时间不长,企业反映的问题也确实存在,但这更多是产业发展初期的必然产物。随着节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社长兼主编:陈雪芹

电 话:(01068515135

编辑部

电 话:(010)68054816/68054838/68054839

广告部

电 话:(010)68054837

发行部

电 话:(010)68052048

学术稿件咨询电话:

电  话:(010)58408627

新闻投稿邮箱:

zgsbgcxw@126.com

技术文章投稿邮箱:

zgsbgc@126.com

开户行

工行北京礼士路支行

户   名

《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社

账  号

0200 0036 0902 2100 604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一区12号楼4门3层(10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