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

可穿戴设备“智商”偏低 成长烦恼该咋消

更新时间:2015-10-22





可穿戴设备步入发展黄金期。IDC、CCS Insight、腾讯ISUX三家调研机构的数据正不断向市场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可穿戴设备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必将引领消费新潮流。

但与此同时,可穿戴设备“智商”偏低的情形却屡有发生。据《中国消费者报》调查发现,各种主打“防丢”、“防走失”功能的儿童智能手表,其宣传的产品定位精度与实际相差较为悬殊:一些手表声称定位精度在开旷地带小于5米;一些则宣传定位精度约为20米;更有些厂家宣传只要用了他们的手表便能确保在3秒内找到孩子的准确位置,然而消费者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却发现,部分儿童智能手表的定位精确度远没有厂家宣传的那么高,一些所谓的定位最精准的手表精确度竟然是78米,可以想象一下在近两万平方米的大城市中寻踪孩子的难度。

可穿戴设备正面临成长的烦恼。与许多电子产品发展类似,我国正成为可穿戴设备消费的主要市场。有业内人士指出,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核心技术如上游芯片设计以及操作系统研发上仍然面临巨大的困境,这就导致了可穿戴设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个致命的不足——精确度差。在未能更好地解决这一不足之前,我国的整个可穿戴设备产业链都还处于待进化的阶段。



诱人的市场前景


可穿戴设备近年来不断跃入人们的眼球,在办公室、街道、公园等场所,我们都常常能见到人们佩戴。而可穿戴设备现在究竟发展如何?是否已经获得广泛的普及?最近三家机构的调研数据或许能为我们呈现出可穿戴市场发展的大致容貌。

IDC近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今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7610万部,与2014年的2890万部相比增长163.6%。这之中厂商数量的增加、设备种类的增多,用户体验的提升和价格的下滑是推动了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时IDC还预计,到2019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734亿部,年复合增长率为22.9%。

而来自于CCS Insight的调研数据似乎更加看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前景。据其最新可穿戴技术报告《2015~2019年全球可穿戴设备预测》预计,到2019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2.45亿台,这一数据比IDC的数据要多了近7000万台。而到今年年底,CCS预测可穿戴设备总出货量将达到8400万台。

前两家调研机构从数量上预测可穿戴设备的爆发势头,而腾讯ISUX则从消费者心理接受能力进行判断。腾讯ISUX 不久前发布的《2015 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白皮书》中有不少数据值得关注。腾讯ISUX主要从QQ用户中抽取8083 人作为样本,其中过半数用户对“智能手表”概念有一定的认知。并且后续的数据表明:2014 年11月 ~ 2015年5月期间,可穿戴设备在中国网民中的渗透率从 2.9% 增长至 8.4%,其中手环的渗透率达到 4.6%,明显高于智能手表的 3.1% 和运动相机的 0.7%。

业内专家指出,全球可穿戴市场正进入爆发期,而我国在政策与资本市场双向利好智能硬件的背景下,未来可穿戴设备更加是一个巨大的金矿,厂商云集,共同深挖可穿戴设备百亿市场。


可穿戴设备发展前景诱人,《2015~2019年全球可穿戴设备预测》  预计,到2019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2.45亿台


“弱智”的跛脚设备


散步路过一处宜人的风景,用语音控制谷歌眼镜进入拍照界面,记录下这一刻的美好;重要客户的来电响起,操作苹果手表接通电话,商讨工作事宜;淋漓酣畅地跑步一场,小米手环蓝牙连接手机,查看本次运动的时间、距离和卡路里消耗量;清晨闹钟响起,通过Fitbit手环数据,可以监测到前一晚的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这些电子设备,转眼间充斥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运动、休闲乃至睡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可穿戴设备。

处于起步阶段的可穿戴设备,获得了大量业内外人士的看好,凭借各方努力,从“默默无闻”变为“家喻户晓”,陪伴着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但随着使用过程的新鲜感淡去,越来越多可穿戴设备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在了消费者面前,甚至引起了可穿戴设备究竟仅仅是披着科技外衣的“高级玩具”,还是信息时代新一轮革命引领者的讨论。

然而,目光从可穿戴设备辉煌的前景收回,放眼当下却会发现,整个可穿戴设备领域同质化现象十分明显。几乎每一款可穿戴设备都配有记录各项与人体有关数据的功能,比如睡眠、心率、运动量等,而每每有新款可穿戴设备面向市场,也总能够见到这些功能。在一个市场还未完全拓展开来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无可厚非,但是在这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关乎可穿戴设备发展命运的问题——精确度是否准确。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统计出来的数据是消费者进一步跟进运动或调整的准则,而若是数据不准确,便无法更为客观地反映出用户当时的状态,而若这种情况出现,那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信心将一落千丈,可穿戴设备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据了解,可穿戴设备因“不准”而隐藏的风险还有许多,虽然相对专业级的设备,在产品形态上更加微型化的智能手表、手环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差距,但是厂商无疑却需要重视,尤其是在开拓医疗领域市场时,更需要对自身产品的精准度方面进行严格的测试和把关,否则,极易酿成事故。而厂商如何提升自身产品的精准度,通过大数据集合分析或是一个方式。


智能穿戴产品在设计和功能上的微创新将成趋势,在关注设备设计和个性商务的同时,将会更加贴合用户实际需求


精准的数据蓝图


作为一个趋势产业,可穿戴设备尽管长期向好,但在短期内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易观智库智慧院分析师卢雨豪认为,可穿戴设备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分为厂商和设备自身两个方面。厂商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设计制造过程成本偏高、线下营销推广能力较弱、维修售后服务不到位和专利意识薄弱等;设备自身的问题包括待机时间较短、用户交互体验有待完善、系统建设存在碎片化现象等。

与此同时,可穿戴设备数据的开发和变现也未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可穿戴设备的核心是所收集到的数据,如果剥去了数据的外衣,可穿戴设备与普通穿戴设备相比,也就失去了竞争优势。对于厂商来说,通过分析数据实现流量变现是行业内最具商业潜力的发展领域。但是目前大多数可穿戴设备仍只停留在数据的收集阶段,异源数据还未形成统一平台,各自为战的现象十分明显。



三胜咨询投资咨询总监高建宏认为,算法是数据处理能力的核心,只有与应用相融合的、足够精确的算法,才能获得用户多种使用状态下的精确数据,同时还需要大规模、多维度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深入的数据挖掘能力。“如果上述条件不能被满足,即使设备收集的数据里蕴含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也会因为数据处理挖掘能力不足而被海量数据淹没。此外,商业利益也将推动可穿戴设备厂商间的跨平台合作,甚至实现与其他企业和机构的数据互换共享,从而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要完善数据收集的基础——不断地完善算法模型。不论可穿戴设备硬件本身的数据采集多么精准,其所采集的数据并不能直接生成并呈现给用户使用,而是需要借助于后端的算法技术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之后才能呈现。可以说软件中的算法对监测精准起关键作用。另一方面,还需要改善消费者的认知。当下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只要我戴上了这个“高科技”的智能手环或者手表,我就能知道我的运动量。这种认知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却要有个前提,即可穿戴设备是不是已经有了“神”级的应用。从目前来看,显然还存在一些距离。要想获得精准的监测数据并非不可能,用户须按照监测设备以及与此设备对应的算法方式使用该设备。不论如何争议,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它必将会从婴儿成长为青少年,并走向成熟,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可穿戴设备的精确度将会进一步提升,也将最终造福于人类。

“可穿戴设备在设计和功能上的微创新将成趋势,在关注设备设计和个性商务的同时,将会更加贴合用户实际需求。”高建宏指出,可穿戴设备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不成熟是客观存在的,但随着市场的倒逼和厂商的努力,技术瓶颈将逐渐被突破,提高数据的准确度将是可穿戴设备厂商确保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至关重要的任务。他表示,“做细做专是智能穿戴市场的出路,这是任何产品市场成熟后的必然选择,只有针对用户痛点进行功能设计,才能获得市场甚至是创造市场”。




文/肖宗



社长兼主编:陈雪芹

电 话:(01068515135

编辑部

电 话:(010)68054816/68054838/68054839

广告部

电 话:(010)68054837

发行部

电 话:(010)68052048

学术稿件咨询电话:

电  话:(010)58408627

新闻投稿邮箱:

zgsbgcxw@126.com

技术文章投稿邮箱:

zgsbgc@126.com

开户行

工行北京礼士路支行

户   名

《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社

账  号

0200 0036 0902 2100 604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一区12号楼4门3层(100045)